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谢秉桦
作者:谢秉桦 时间:2025-08-06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当法院大门上的铜色徽章在晨光中泛起光泽时,我知道,这将是充满意义的一周。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书本上的法条与案例曾是我对法律的全部认知,而这周在天桥区人民法院的实习,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了司法实践的温度与重量。
一、卷宗整理:在纸页间读懂“案件的一生”
实习首日,书记员李姐递给我一摞厚厚的卷宗:“先从整理开始吧,别看简单,这里藏着案件的来龙去脉。”我原以为不过是按顺序装订,真正上手才发现其中的门道。
每一本卷宗都像一部严谨的“案件史”:从原告手写的起诉状里,能读到当事人最初的诉求与焦虑;证据材料中,借条上模糊的指纹、合同里被划掉的条款,都是争议的伏笔;庭审记录里,法官的追问、双方律师的辩论,字字句句都在梳理事实的边界。李姐教我按“立案—举证—庭审—裁判”的逻辑排序,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证据类型,甚至连页码的粘贴方向都有讲究——“万一将来当事人调卷,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工作粗糙。”
周三整理一起劳动纠纷卷宗时,我注意到原告是位环卫工人,她的工资条被折得边角发皱,附页上还有用铅笔写的备注:“3月加班3天,未发加班费”。这些带着生活痕迹的细节,让我忽然明白:卷宗里的每一张纸,都连着一个人的生计与尊严。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通过这些细致的记录,让普通人的诉求有处安放。

二、庭审旁听:在法槌声中看见程序的力量
周四,我跟着刘法官走进了第三审判庭。这是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原告是位拄着拐杖的老人,被告是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法庭的木质座椅泛着沉静的光,墙上“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标语格外醒目。
庭审开始的法槌声比想象中更有穿透力。原告陈述时声音有些颤抖,说自己过马路时被电动车撞倒,腿部骨折,至今无法正常行走,而保险公司以“原告横穿马路”为由拒绝全额赔偿。被告代理人则条理清晰地援引《道路交通安全法》,逐条辩驳。刘法官没有打断任何人,只是在关键处轻声追问:“事故发生时,路口的监控是否完整?”“原告的医疗记录里,是否有与本次事故无关的诊疗项目?”
最让我触动的是法庭辩论环节。原告的代理律师没有堆砌法条,而是拿出了老人住院时的缴费单:“这些钱是他攒了半年的养老钱,法律既要讲规则,也该看看当事人的难处。”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法理”与“情理”的平衡——法官敲击法槌时的果断,和庭后对老人说“我们会尽快审理,你先安心养伤”的温和,其实都是司法温度的不同模样。
庭后我问刘法官:“您每天面对这么多纠纷,会不会觉得累?”他笑着指了指审判席上的徽章:“你看这天平,一边是规则,一边是人心,我们得让它稳稳地立着。”
三、细碎日常里的“法律课”
除了整理卷宗和旁听庭审,这周还参与了许多“小事”:帮法官复印裁判文书时,看到他们逐字修改“本院认为”部分的措辞;跟着书记员去档案室调卷,发现十年前的卷宗依然保存得整整齐齐;甚至在食堂吃饭时,听到法官们讨论“如何让当事人更易理解判决书”。
这些细碎的瞬间,让我对“法律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西装革履在法庭辩论”。他们可能为了一份证据跑遍三个部门,可能在调解时反复给当事人打电话,可能在深夜还在修改文书——支撑这些的,或许就是李姐说的“我们多一分认真,当事人就多一分放心”。
一周结束时,夕阳透过法院的玻璃窗,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光影。我想起第一天来的时候,心里装满了对“高大上”的期待;而现在,更难忘的是卷宗里那页被老人折过的工资条,是庭审结束后刘法官对老人的那句叮嘱,是同事们说的“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在守护公平”。
下周,我想更认真地整理每一份卷宗,更专注地旁听每一次庭审。因为我渐渐明白,法律的力量,从来都藏在这些具体的人和事里,藏在每一个为公平正义付出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