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李文月
作者:李文月 时间:2025-08-22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本周是我在派出所实习的第三周,工作内容集中在案件材料整理上。看似重复的事务性工作,却让我对“程序正义”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周一一到岗,坤姐便将我引进档案室,指着半人高的卷宗,嘱咐我按时间顺序排列并编号。这些卷宗涉及盗窃、邻里纠纷等治安案件,每份都包含报案记录、询问笔录、证据照片等材料。起初我觉得不难,按卷宗封皮的日期依次排开,用铅笔标上序号就行。可到周三核对时,师傅发现有两本案卷的编号颠倒了——原来是我忽略了其中一本补充侦查的材料,导致时间线判断出错。
虽然只是个小失误,但姐严肃地说:“卷宗是案件的生命线,编号错了,后续查阅、归档都会出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案件办理。”那天下午,我重新核对了所有卷宗的受理日期、处理阶段,逐页检查是否有遗漏的补充材料,花了三个小时才把编号全部更正过来。手心出的汗浸湿了卷宗边缘,也让我真正意识到,法律工作的严谨性,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
除了整理卷宗,这周的另一项工作是装订接处警登记表。派出所每天要处理几十起警情,登记表上记录着报警时间、地点、事由、处警结果等信息。我的任务是把这些表格按日期分类,用打孔机装订成册,再贴上标签归档。这项工作看似机械,却让我直观感受到基层执法的日常:凌晨两点的醉酒纠纷、菜市场的摊位争执、老人走失的紧急寻找……每一页表格背后,都是真实的民生百态。

有一次,我发现一份登记表上的处警结果写着“调解未果,建议诉讼”,旁边还附着当事人的签字。突然想起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调解优先”原则,原来在实践中,民警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能调解的尽量化解矛盾,无法调解的则引导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些登记表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鲜活教材。
一日闲暇时我坐在桌前翻看法考书籍,来对接工作的杨警长见状便向我传授了法考经验。他说自己当年考了一次就过了,关键是“真题”:真题至少刷三遍,尤其注意错题涉及的法条原文,别只记解析;刑法、民法要搭好框架,诉讼法多记程序细节,因为实务中程序错了,实体再对也白费。
“别贪多资料,一套主流教材吃透就行,每天保证三小时专注学习,比熬夜突击管用。”最后笑说,法考是门槛,过了更要在实务里练,不然理论就是空的。几句话实在,比网上零散的经验帖清楚多了。
周五下班前,坤姐看着我重新整理好的卷宗和装订整齐的登记表,难得夸了句“这次没出错”。我摸着光滑的卷宗封面,心里既有改正错误后的踏实,也有对这份工作新的认识:法律人的成长,既要仰望星空般钻研理论,也要脚踏实地般做好每一件小事。(指导老师:樊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