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梁炎鸿
作者:梁炎鸿 时间:2025-08-22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本周是我在长清区人民法院实习的第三周,相较于前两周的陌生与忐忑,这周更多的是沉浸在实务工作中的专注与收获。我的主要任务集中在编写阅卷笔录与执行日志上,看似基础的文字工作,却让我对司法程序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阅卷笔录:在字里行间梳理案件脉络。周一上午,指导法官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卷宗交给我,嘱咐我先通读材料,再按规范编写阅卷笔录。初次接触完整卷宗时,厚厚的案卷让我有些手足无措——起诉状、证据清单、庭审记录、答辩状等材料杂乱地排列着,仿佛一团理不清的线团。
我先按照时间顺序将材料重新整理,用荧光笔标注出关键信息:原告主张的借款金额、转账记录的时间节点、被告的抗辩理由、证人证言的核心内容。在梳理过程中,我发现原告提供的三张借条中,有一张的落款日期与转账记录存在三天偏差,这一细节在后续的庭审记录中并未被重点提及。我立刻将这一发现记录在阅卷笔录的“争议焦点”部分,下午向指导法官汇报时,他赞许地说:“阅卷就是要像侦探查案,任何微小的矛盾点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
随着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掌握了阅卷笔录的编写技巧:先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概述案件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信息、案由、诉讼请求;再分板块罗列证据材料,注明证据的证明目的及关联性;最后提炼争议焦点,标注需要进一步核实的问题。周三编写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的阅卷笔录时,我已能在两小时内完成初稿,指导法官审阅后仅修改了三处表述,这让我备受鼓舞。

执行日志:记录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从周四开始,我协助执行局的书记员整理执行日志。如果说阅卷笔录是庭审前的“铺路石”,那执行日志便是司法程序落地的“见证者”。每一份执行日志都详细记录着案件的执行过程:从被执行人的财产调查情况、拘传记录,到双方当事人的和解协议、款项交付凭证,字里行间都是司法公信力的具体体现。
印象最深的是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执行案件。申请人是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因车祸导致腿部骨折,被执行人却迟迟未支付赔偿款。日志中记录着执行法官三次上门调解的经过:第一次遭遇被执行人闭门不见,第二次被执行人以家庭困难为由推脱,第三次法官带老人到被执行人工作单位沟通,最终促成双方达成每月分期支付的协议。当我看到日志末尾附着老人手写的感谢信时,突然明白执行工作不仅是法律条文的落实,更是对“司法为民”理念的践行。
编写执行日志时,我格外注重细节的准确性。被执行人的住址需精确到门牌号,财产冻结的期限要精确到年月日,甚至每次通话的时长都要如实记录。周五下午,我因误将“冻结银行账户”写成“查封银行账户”,被书记员前辈指出:“‘冻结’和‘查封’虽一字之差,适用的法律条款和执行程序却截然不同,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程序违法。”这次教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律文书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本周感悟:第三周的实习让我明白,司法工作既需要宏观的法律视野,也离不开微观的细节把控。阅卷笔录中一个标注的矛盾点,可能成为庭审突破的关键;执行日志里一处精准地记录,或许能避免后续的程序瑕疵。这些看似琐碎的文字工作,实则是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基石。(指导老师: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