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李怡静

作者:李怡静 时间:2025-08-31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丹宁勋爵的这句话,让我对法律工作的庄严与温度有了更深的体悟。实习进入第四周,最初的生涩早已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融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庞大司法机器中一颗努力运转的螺丝钉。

这一周,工作节奏依然紧凑,内容却更加多元。支部换届无疑是重头戏。在党支部书记王主任和董姐姐的带领下,我全身心投入了这场严肃的政治活动。从起草打印会议通知、议程,到整理修改候选人资料、选举办法草案;再到会后在监督下清点统计选票,整理会议记录,最后将所有文件、封存的选票按要求归档——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绝对的严谨和规范。当整个流程顺利完成,我真正理解了丹宁勋爵那句“看得见的正义”在组织生活中的具象体现,它关乎信任,更关乎责任。

文件流转与系统操作早已成为日常,查收、打印、流转、签章、上传、归档,链条愈发顺畅。我提醒自己,即使是最熟悉的环节,也要保持那份初始的谨慎,确保信息传递的闭环无虞。12345市民热线的提示音依旧不时响起,处理诉求时,我尝试将上周“张先生事件”的教训内化于心——保持倾听的耐心,也保持判断的清醒,努力在理解与核实之间找到平衡。

本周在司法救助工作上有了更深的介入。延续上周的材料整理,我开始在老师指导下,尝试对部分救助申请进行初步的形式审查。那些申请书,字里行间承载着难以言说的伤痛和对公正的深切期盼。特别是处理一起因交通意外导致被害人意外死亡的家属申请时,那份沉甸甸的悲恸透过纸张传递过来,让我内心震动。老师一边指导我核对信息、梳理材料,一边讲解救助的条件与意义。我更加仔细地检查每一份证明、每一处细节,生怕遗漏了什么。这份工作让我真切触摸到了法律冰冷条文之外的温度——司法救助,是法律在伸张正义之后,向深渊中的人们递出的一只有温度的手,是“看得见的正义”在人性关怀上的延伸。

财务工作也有了新内容。整理发票、归类档案依然是基础,但本周在财务老师的指导下,我首次接触了财务用款申请的流程。学习用系统填写用款申请,从清晰列明用途、选择准确的预算科目、填写申请金额,到协助收集支撑文件(合同、报价单等),每一步都需精准无误。这让我对机关内部的运转逻辑有了更直观地认识。

最后,本周发生了一件与我实习生活无关,虽不怎么光彩但确实让我久久无法忘怀的事情。上周末,我的至交好友从曲阜来济南找我玩,我们两个傍晚吃完饭后送她回酒店,路过齐鲁工大时被交警大哥拦了下来,原来是查头盔的,我暗叫一声倒霉,马上从车筐中拿出头盔带上去了,表示不会有下次了,好友却没能幸免于难,她已经有过一次警告,这次即使拿出头盔带上了却也只能乖乖缴罚款。回去之后,我还是久久想着这件事情,突然想起崔老师在交通法学原理上讲过,如果被交警拦下头盔之后立即戴上无论是不是第一次都不需要缴纳罚款,我立即去搜索了相关法条,发现《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规定:驾乘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头盔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给予口头警告,责令改正,并登记相关信息;再次违反且经责令改正仍拒不改正或者造成危害后果的,处20元罚款。再联想到老师上课讲的,我想,这20罚的冤也不冤。这周二我还是拨通了交警大队的电话,阐述了这一事实言明不应该罚款,这并不是因为我觉得不戴头盔是对的,相反,那天过后我便开始养成戴头盔的习惯。但是作为一名法学生我无法抑制我对法条的崇拜和维护,我想捍卫他的存在,想告诉那位大哥,明明法律是这样规定的,这个罚款不应该出现。我如愿接到了来自大哥的电话,一开始我有些激动,非常急切地想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大哥也一直坚持自己的处罚完全正确,就在局面僵持不下之际,他突然软了声音“同学,”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我理解你学法、讲法、维护法的心情,真的。我以前,是做宣传工作的。”他顿了顿,仿佛在积蓄力量,然后,那些被他深藏在制服下的、血淋淋的记忆,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出:“我见过太多‘如果’了——如果那个返校的大学生戴了头盔,就不会在路口被轿车剐蹭倒地时,让坚硬的路沿像开西瓜一样撞碎了他的颅骨,让青春永远定格在二十岁的清晨;如果那个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妈妈戴了头盔,就不会在避让突然冲出的电动车时失控侧滑,让太阳穴精准地磕在路边的消防栓上,留下一个破碎的家庭和无尽的悲鸣;如果那个深夜下班的外卖小哥戴了头盔,就不会在追尾一辆违停货车时,让自己的头颅像鸡蛋一样撞碎在冰冷的车厢尾板,留下平台冰冷的赔偿数据和父母哭瞎的双眼……我宣传了那么多年‘头盔保命’,嘴皮子都磨破了,可总有人心存侥幸,觉得‘就一小段路’、‘今天没戴也没事’。一次警告?很多时候,一次疏忽,就是一条命!再也没有‘下一次’的机会了!”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与坚持:“你说得对,《办法》是那么写的。理论上,警告、登记、再犯才罚。可在现实中,面对那些屡教不改、把警告当耳旁风的人,面对那些血淋淋的教训,我们一线执勤的,有时候真的不敢赌!我知道这不符合严格的程序正义,可能也让你觉得委屈了你的朋友,所以我要跟你道歉,我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执拗,这样你加我微信,我把钱转给你。但同学,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更在于它所追求的根本价值——保护生命!在‘绝对正确’的条文解释和‘可能救命’的严厉警示之间,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我选择后者。我宁愿被投诉程序瑕疵,也不愿再看到下一个头盔就在筐里,人却没了!”

我说不出话来,我在检察院负一楼的楼道里泣不成声,我自以为捍卫了法律的尊严,却忽视了法律最核心的温度——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法律条文是冰冷的框架,而执法者,是在这框架内,用血肉之躯去感知、去判断、去执行的人。他们面对的,不是纸面上的逻辑推演,而是瞬息万变的街头,是根深蒂固的侥幸,是可能以生命为代价的疏忽。那一刻,我彻底醒悟了。我对法律的体会,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蜕变。它不再仅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文本,不再是课堂上完美的逻辑闭环。它更是沉重的责任,是面对复杂现实时的艰难抉择,是执法者在情、理、法夹缝中,用经验和伤痛换来的、带着血泪温度的实践智慧。那20元罚款,或许在程序上值得商榷,但在那位交警大哥心中,在那些逝去的生命面前,它承载着远超其面值的重量——那是用无数惨痛教训换来的、对生命最直接也最朴素的守护。我捍卫了法条的字句,而他,在用他的方式,捍卫着法条背后最珍贵的灵魂——人的生命。这份沉重,让我对法律,对执法,对“正义”二字,有了前所未有的、带着痛感的敬畏。我拒绝了大哥坚持要给我转账的提议,我非常羞愧但又很开心,我跟他说,谢谢您,您给我上了一节最好的实践课。我们两个还是加了微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我们成为了“朋友”,他还时常给我发一些推文,邀请我帮他一起推进宣传工作。

展望下一周,实习旅程已几乎过半。我愿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深耕:无论是换届选举的庄严程序,司法救助的温情传递,还是财务用款的严谨流程,它们都在不同的维度诠释着“看得见的正义”。我也更清楚地知悉了法律在人间真实的模样——它不仅是刻在石上的规训,更是扛在人肩上的、沉重的责任,是面对复杂现实时那份艰难却必须坚定的抉择。我感谢遇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学校里认真教授我们课业的老师,抑或校外教会我们生活授予经验的“老师”,因为有你们,所以我在不断成长。(指导老师: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