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孙洁

作者:孙洁 时间:2025-09-19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夏意渐浓,窗外的法桐枝叶婆娑,光影在办公室的水磨石地面上静静流淌。当我第一次踏进长清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的那一刻,便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里既有机关单位特有的庄重肃穆,又充满着市井人间的烟火气息。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从一个对司法实践充满好奇的法学生,逐渐转变为能够参与具体工作的实习书记员,这段经历让我对法院工作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

每日清晨,当我穿过挂着国徽的拱形大门,总能看见诉讼服务大厅里已经聚集了不少当事人。他们或焦急张望,或低声交谈,或默默填写表格,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不同的故事。而我的工作,就从这里开始。带教的李书记员是位经验丰富的法院人,她说话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准确度。“小孙,今天我们先从卷宗整理开始。”她指着办公室一角堆叠如山的卷宗材料说道。

最初接触卷宗整理时,我并未意识到这项工作的精妙之处。看似简单的排序、编码、编目、装订,实则蕴含着严谨的司法逻辑。民事案件的卷宗需要按照受理案件通知书、起诉状、证据材料、答辩状、庭审笔录、裁判文书的顺序排列;行政案件和刑事案件又各有其独特的排列规则。李书记员耐心地向我演示如何规范地填写卷宗封面,如何准确编写页码,如何将散乱的材料变成一本本规范的法律档案。“别小看这些基础工作,”她说,“每一个案件卷宗都是司法活动的完整记录,是当事人权利义务的载体,更是司法公正的物质形态。”

在逐渐熟悉卷宗整理工作后,我开始有机会旁听庭审。审判庭庄重肃穆,国徽高悬,法官身着法袍端坐审判席上。我旁听的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和被告都是普通市民,争议金额不大,但双方情绪激动。法官娴熟地驾驭着庭审节奏,时而耐心倾听,时而适时发问,将复杂的案情层层梳理清晰。我注意到书记员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跳动,几乎能够同步记录下每个人的发言。休庭时,我向她请教速录技巧,她笑着说:“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不仅要快,更要准确。当事人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关系到案件事实的认定,容不得半点差错。”

这一周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在李书记员因公休假的几天里,我独立承担起了卷宗整理的工作。起初有些忐忑,生怕出错,但我很快发现,前期的学习和训练已经让我形成了肌肉记忆。我能够准确判断不同案件类型的材料排列顺序,能够熟练使用打孔机、装订线等工具,甚至能够发现材料中缺少的必要文件。那几天,我独自完成了近五十册卷宗的整理工作,当看到整齐划一的卷宗排列在档案架上时,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些装订整齐的卷宗不再是简单的纸张集合,而是一个个鲜活案件的司法生命轨迹。

工作之余,我与立案庭的各位老师交流也让我获益良多。他们中有从事法院工作三十余年的老法官,有刚从法学院毕业不久的年轻助理,每个人都能从不同角度给我以启发。午餐时间,我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讨论热点案例,分析法律适用问题,这些交流让我感受到法律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条文,而是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矛盾的工具。

这一周的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司法工作既有着神圣庄严的一面,也有着琐碎平凡的一面。无论是面对庄重的庭审,还是处理看似枯燥的卷宗,都需要同样的专注与敬业。我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真正理解法院运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些体验远比书本上的描述来得更加真实和深刻。

展望接下来的实习生活,我期待着能够接触到更多类型的工作内容。我希望能够学习立案流程的具体操作,了解不同案件的分案标准;希望能够参与更多的庭审记录工作,提升自己的实务能力;更希望能够跟随法官助理学习法律文书的撰写,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我相信,在长清区人民法院的这段实习经历,将会成为我法律职业生涯中宝贵的第一课,为我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工作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窗外夕阳西下,我将最后一册整理好的卷宗放入档案柜中,结束了一周的工作。走出法院大门,回望那座庄严的建筑,我心中充满敬畏与期待。在这里,我看到了法律如何从文本走向现实,看到了公正如何通过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得以实现。这是一段旅程的开始,而我,正行走在这条通往司法实践的道路上,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指导老师:田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