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张楠
作者:张楠 时间:2025-09-19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本周,我迎来了实习中的新转折——按照安排前往新建法院的信息中心实习。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见证了新旧法院交替的鲜活场景,更在赵成功主任和张老师的带领下,接触到司法信息化建设的实务细节,还引发了对“技术适配司法需求”的深度思考,恰好呼应了指导老师田老师“总结经验、理论结合实务”的实习建议。
一、本周工作:在技术落地中触摸司法实务
信息中心的核心任务围绕“新系统适配新旧法院”展开,节奏紧凑却收获满满。周一、周二,我协助赵主任和张老师,为新院、老院所有办公电脑安装cocall6新版本和360浏览器中的文书控件插件。原以为“装软件”只是简单操作,实际却藏着严谨的实务逻辑:每台电脑需先核对所属部门——民事庭常用的旧版本部分保留、刑事庭的权限设置不同,控件安装后必须逐一测试“文书调用是否顺畅”“跨部门消息能否实时发送”。张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法官写判决、发通知全靠这些工具,咱们多测一遍,他们办案时就能少走一次弯路。”有时候,我们甚至盯着一台电脑测试了足足一小时,这让我想起前期整理案卷时,曾遇到因文书格式错乱导致的补正情况,如今才明白,信息中心的“技术兜底”,正是在源头保障司法程序的顺畅。
周三到周五,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工作重心转向语音送达系统的部署。这套系统将取代旧的一体化语音版本,能自动生成标准化送达话术、支持录音存档,理论上能大幅提升送达效率。我们跑遍新旧法院所有业务部门,从立案庭到执行局,逐台设备安装调试,还协助法官测试“一键拨号”“录音回放”功能。有位年轻法官试用后称赞“省了反复说案号的时间”,但也有几位老法官皱着眉说“还是习惯使用以前的E送达软件,新系统步骤太多”。这种不同的反馈,让我意识到:技术的“先进”不等于实务的“适用”,司法信息化从来不是简单的“更新替代”。
此外,借着在各部门调试设备的机会,我也见到了在其他岗位实习的同学:有的在立案庭协助线上立案审核,有的在审判庭整理庭审笔录,有的在执行局核对财产查控信息。听他们聊起“如何引导当事人上传电子材料”“如何适用新的强制执行规则”再对比自己接触的技术工作,我突然清晰了“司法程序闭环”的全貌——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立案庭的入口把控、审判庭的案件审理、执行局的权益实现,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这比我单一在一个部门实习,更能理解《民事诉讼法》里“程序正义”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法条里的原则,更是每个岗位、每道流程共同守护的实务准则。

二、实习思考:从技术争议看“理论与实务的适配”
随着实习进入后期,结合指导老师田老师“总结经验、反哺理论学习”的建议,本周工作中遇到的“系统更新争议”,让我对“司法便民”“技术伦理”有了更具体的思考,也发现了前期实习中未关注到的问题。
不少老师反映“新系统不如旧系统好用”,这让我开始反思:法院办公软件是否存在“更新滞后”与“更新过快”的矛盾?一方面,部分旧系统确实存在操作繁琐、功能单一的问题,比如之前的一体化和E送达系统,需要手动录入大量信息,效率低下,说明“系统迭代有必要”;但另一方面,60%工龄十年以上的老法官,对科技的接受度和适应速度不同,新系统上线前缺乏全面系统培训,导致他们“想学却跟不上”,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这让我联想到法学理论中的“司法便民原则”——理论上,技术更新是为了让司法服务更高效、更便捷,但实务中若忽略了“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老法官的“适老化需求”,“便民”反而会变成“添堵”。
进一步思考,这种矛盾其实反映了“司法技术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体制内系统研发是否充分调研了实务需求?是否有必要为不同群体(如资深法官、年轻法官)设计差异化功能?比如,在语音送达系统中增加“简易模式”,减少操作步骤;为常用功能设置“一键直达”按钮,降低学习成本。这些思考也让我意识到,今后学习《司法制度》《法理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制度设计的理论价值”,还要关注“制度落地的实务条件”——毕竟,再好的法律理论、再先进的技术,只有适配实务需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三、后续计划:以务实态度收尾实习
按照指导老师田老师“坚持以最好状态完成后续实习”的要求,结合本周的思考,我为剩余实习时间制定了两个计划:
1.深化实务调研:向老师请教“司法系统适配实务需求”的案例,比如之前是否针对老法官设计过适老化功能、效果如何;同时,利用与各部门法官接触的机会,简要记录他们对新系统的建议,整理成“实务需求清单”,尝试从法律和技术结合的角度,思考优化方向。
2.衔接理论学习:每周花1~2小时,将本周的实务发现与课本理论对应——比如,把“系统适老化需求”与“司法便民原则”结合,把“技术培训不足”与“司法人员保障制度”结合,形成书面思考笔记,让实习经验真正反哺理论学习,为以后的专业研究方向奠定经验基础。
本周的实习,让我跳出了“案卷整理”的单一视角,看到了司法工作更立体的一面。接下来,我会带着这些思考和老师的叮嘱,保持专注与务实,把剩余的实习时间利用好,力争让“实务经验”成为“理论学习”的助推器,为这次实习画上一个有深度、有收获的句号。(指导老师:田衍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