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级专业实习实践之星——刘昕如
作者:刘昕如 时间:2025-10-14 编辑:张浩雨 审核:崔晓 点击数:
本周,我的工作围绕“实务协助”与“宣传创作”两大主线展开,一边是贴近司法流程的严谨协作,一边是面向群众的反诈知识传递。两项工作虽领域迥异,却都以“专业、负责”为核心要求,让我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也更深刻理解了不同岗位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我主要协助检察院工作人员开展看守所提审相关工作。提审当天,我们提前抵达看守所,顺利完成身份核验、资料报备等前置手续。进入提审环节,我负责现场辅助:及时递送所需材料。过程中,我亲眼见证检察官始终保持理性客观,既精准追问案件细节,又耐心向涉案人员释法,让我真切感受到“司法不仅有法度,更有温度”。提审结束后,我协助核对笔录信息、整理归档资料,确保每一份材料都准确无误,为此次司法协助工作画上圆满句号。
“反诈”主题微电影的创作成为工作核心,从剧本打磨到现场拍摄,再到后期制作,我全程参与其中。剧本编辑阶段,团队先筛选出“网络刷单”“虚假购物”“冒充客服退款”3类高发案例,我们在打磨剧本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将反诈要点融入情节:通过“受害者与诈骗分子的聊天记录”展现套路,让宣传更具感染力。
拍摄结束后,我立刻投入后期制作。从素材中筛选出清晰片段,按“案例引入—诈骗过程—反诈提醒”的逻辑剪辑,基本完成后期制作工作。

反诈工作是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筑牢社会安全屏障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体现在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两大核心维度。从群众视角看,随着网络技术普及,诈骗手段不断翻新,“刷单返利”“虚假购物”“冒充客服”等套路精准瞄准老人、学生、职场人等群体,一旦受骗,不仅会造成个人或家庭财产损失,部分受害者还可能因资金缺口陷入生活困境,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直接冲击民生幸福底线。
从社会层面而言,频发的诈骗案件会破坏社会信任体系,导致群众对网络交易、信息沟通产生恐慌,阻碍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同时,部分诈骗案件还可能衍生出借贷纠纷、家庭矛盾等次生问题,增加社会治理成本。此外,跨境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等案件还可能关联违法犯罪链条,威胁社会秩序稳定。
因此,反诈工作不仅是“保钱袋”的民生工程,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回顾本周,无论是司法协助中的严谨细致,还是反诈宣传中的灵活创新,都让我收获满满。我愈发明白,不同工作虽要求各异,但“以目标为导向”“靠团队补短板”始终是成事的关键。(指导老师:马红)